顶级TikTok操盘手们,都在如何使用AI工具?
By Alex
2025年11月5日
Min Read
在TikTok电商生态飞速发展的当下,AI工具的爆发式崛起引发了行业广泛讨论:它究竟是打破增长瓶颈的全新机遇,还是会加剧竞争的“内卷导火索”?

为解答这一核心问题,我们特别邀请到TikTok跨境领域的五位头部操盘手——跨境班长(品牌方程式CEO)、卷王CC(C牛出海创始人)、张滚滚(易加出海联合创始人,TikTok3C类目Top卖家)、吞吞(TikTok美居箱包头部卖家)、李西(琳琅智选总经理),围绕AI对TikTok生意的实际影响、落地应用及未来趋势展开深度分享。看看这些成功的玩家是如何看待AI的能力,如何通过AI工具进行提效的。
以下是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,带您全方位读懂AI时代的TikTok经营逻辑。
跨境班长:以“人机协同”平衡品牌调性与爆款流量
AI是创意放大工具而非替代者

品牌方程式CEO,独立站+TikTok操盘手,深耕品牌出海领域,擅长通过AI优化内容生产与产品开发流程。
AI落地场景:聚焦创意与效率双端
我们团队的AI应用集中在两大板块:一是图片类创意与品牌故事生成,实现100%AI化,快速输出多方向视觉方案;二是视频脚本开发,通过AI提炼行业头部素材(如女装类目OQQ的瑜伽服爆款场景)的核心卖点,再由人工植入“情感钩子”,避免纯AI内容的同质化与“冰冷感”。例如,我们会用AI分析高播放视频的场景逻辑,但最终的视频拍摄仍采用200名杭州留学生外模(200元/小时,单条视频模特成本仅三四十元),剪辑也保留纯人工操作——这样既能借助AI提效,又能通过人的参与保证内容“有温度”,规避低质量重复内容的风险。
品牌与流量的平衡:从“商业化内容”到“内容化品牌”
去年很多卖家依赖混剪,是因为缺乏外模、团队等资源;但今年TikTok官方明显加强了对AI混剪内容的管控,核心趋势转向“商家原创”与“达人化素材”。我们每天坚持产出120-200条原创实拍内容,背后的逻辑是:传统桌拍、手拍的“纯销售型内容”属于“商业化社区内容”,广告CPM(千次曝光成本)更高;而“达人向素材”(露脸、本土化场景)属于“内容社区内容”,不仅平均播放量高,出单效率也更高。为此,我们投入搭建了19个美国本土化场景,并采购200台手机(苹果12/13)打造“达人矩阵账号”,每个账号对应真实外模人设——这就是“商家达人化”的核心:用商家的效率,做达人级别的原生内容。
AI的本质:放大编导价值,而非替代编导
我们设立了“AIPrompt优化师”岗位,专门教团队如何高效向ChatGPT、DeepSeek等工具提问,每月AI订阅费近1000美金,但始终认为AI是“创意放大工具”。比如我们提出“超级转化帧”概念:一个能让用户“看完就想买”的画面(如卖果茶时的“茶汤冲泡瞬间”),必须由编导基于用户心理设计,AI则负责围绕这个核心帧生成更多衍生创意。人机协同的关键,是让AI做重复劳动,让人聚焦“有灵魂的决策”。
卷王CC:用AI重构工作流,把“不确定的生意”变成“稳定增长的生意”

C牛出海创始人,程序员出身(曾获ICM全球铜奖、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),擅长通过AI智能体与自动化工具提升TikTok运营效率。
AI破解“人工主观偏差”:从“靠感觉”到“靠数据”
TikTok运营的最大痛点是“人不可靠”——5个编导看同一条爆款素材,提炼的卖点可能完全不同。我们用AI解决了这个问题:开发了一套短视频脚本拆解工具,拍剪人员只需将爆款视频链接丢到飞书群并@机器人,30秒内就能自动拆解17个维度(如场景、话术、节奏)并同步到多维表格,每天解析量超1000次。这套工具的核心价值,是把“主观判断”纠偏为“统一标准”,让每个执行环节都有数据支撑,避免因人员状态波动导致业绩忽高忽低。
AI内容生产:从“单点爆款”到“批量可控”
我们曾用“即梦+TopView”工具生成一条带货视频,前后发布十几次后,最终单条带货7万多美金。但真正的突破是“智能体喂养”:组建3人RPA(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小组,每天抓取上千条类目爆款脚本喂养AI,让智能体形成“品类专属认知”——它比任何编导都清楚“什么样的脚本能带货”。现在,我们只需给AI指令(如“生成5条泳池场景的音箱带货脚本”),当天就能产出符合要求的内容,单条视频曝光少则七八千、多则5-8万。最近更实现“1000人生产1000条爆款框架素材”的突破:确定a、b、c三个卖点后,AI可自动生成对应脚本框架,再分发到主号、橱窗号、渠道号批量发布,让自播内容从“靠惊喜”变成“稳定达标”。
对AI工具的理性判断:组合大于单一,落地大于噱头
Sora2.0、谷歌Web3工具我们都第一时间测试过,但发现单一工具距离“营销带货”仍有差距——比如Sora的画面精度足够,但缺乏“转化导向”的场景设计。我们的解决方案是“AI组合拳”:整合200多款测试后留存的140+工具,搭配自研的内部系统,实现日均1000条素材产出。但要明确:AI的核心是“降本提效”,而非“替代人”。比如我们招BD时优先选外贸销售(而非传统TikTokBD),因为他们懂谈判、会沟通,AI则负责达人信息筛选与初建联——工具解决“效率”,人解决“温度”,比如给达人的宠物送生日礼、安排门口跳舞祝福,这种带情感的互动,AI暂时无法替代。
张滚滚:卖点越复杂,越要“精细化喂AI”

易加出海联合创始人,TikTok美区3C类目Top卖家(主营车载、耳机等),第一批从亚马逊转型TikTok的卖家,程序员出身,擅长用技术思维拆解品类运营逻辑。
AI在3C类目的三大落地场景
一是市场分析:新选品时,让AI输出亚马逊体量、均价、核心卖点,快速判断市场潜力;二是视觉设计:今年主推的新品,包装与主图100%由AI生成,节省传统设计的时间与成本;三是内容测试:从“纯达人实拍”逐步转向“AI+实拍结合”,比如用AI生成复杂场景的前置素材,再衔接实拍产品展示。
AI出效果的关键:脚本要“细到每一帧”
很多卖家觉得AI做不好3C内容,是因为“喂得太粗”——只给一张产品图、一句卖点,AI自然输出泛泛内容。但如果按专业脚本逻辑拆分:0-3秒(场景引入:深夜通勤的嘈杂车厢)、3-6秒(痛点展示:耳机降噪前的环境音)、6-10秒(卖点演示:降噪开启后的安静画面),并明确肤色、表情、话术,AI就能生成精准内容。比如卖老鼠药(非3C类目,但逻辑相通),实拍无法复现“厨房有老鼠”的场景,AI却能快速生成:前5秒展示“卧室、厨房出现老鼠”,5秒后衔接实拍产品——这种“AI补场景+实拍强转化”的模式,既降低搭景成本,又能放大卖点冲击力。
内卷的核心不是AI,是“会用AI的人”
3C类目(尤其是耳机)本身竞争激烈,但AI让竞争维度从“拼素材量”变成“拼精细化运营”:有人用AI单条生成素材要10分钟,有人用RPA工具实现“100个脚本自动上传、生成、下载”;有人靠AI做泛内容,有人靠AI拆解竞品17个维度——本质是“工具应用能力”的差距。比如我们合作的达人,连续14天每天发一条视频,断货一个半月后还主动催单,核心不是AI,是“AI+人”的协同:用AI快速匹配达人,用人维护达人关系(逢年过节问候、及时结算佣金),让达人从“合作方”变成“长期伙伴”。
吞吞:AI是“提效工具”,不是“生产力本身”

TikTok美居箱包头部卖家,曾将箱包从0做到类目第一,现拓展食品类目(茶叶做到美区食品类目第一),擅长用内容电商逻辑拆解不同品类的增长路径。
双类目成功的底层逻辑:内容要“带情绪,强感知”
无论是箱包(耐用消费品,决策周期长)还是茶叶(食品类目,高复购),核心都不是“卖产品”,而是“卖场景与情绪”:
卖铝合金门窗,不说“70级静音”,说“同样的钱,买10年卧室安静睡眠”;
卖茶叶,不说“回甘醇厚”,说“加班到深夜,一杯热茶缓解疲惫”;AI能帮我们生成场景文案,但“情绪钩子”的设计仍需依赖对用户的理解——比如茶叶的“深夜加班场景”,是基于美区用户“工作压力大”的调研,而非AI凭空生成。
对AI的冷静认知:2-3年内,它仍是“替代重复劳动”的工具
市场上对AI的热情过高,但实际落地中,AI能做的是“代替牛,不是代替农夫”:比如用AI生成10条脚本初稿,代替编导“从零写脚本”的重复工作;用AI整理达人数据,代替助理“手动填表格”的机械劳动——但“判断哪条脚本更优”“如何跟达人建立信任”,仍需人来决策。我们测试过很多AI内容工具,发现大部分低质、同质化内容根本带不动货,真正能出单的,还是“AI提效+人做决策”的内容——比如用AI生成5条茶叶场景脚本,人筛选出“办公室下午茶”“家庭聚会”2个高潜力方向,再优化细节,最终转化率比纯AI内容高3倍。
自营内容与达人的占比逻辑:算“成本账”,而非“趋势账”
去年达人GMV占比高(部分店铺达65%),核心是“达人成本低”:卖牛仔裤,送一条给达人(成本10美金),就能触达他的5000粉丝,比投广告划算;但未来自营内容占比一定会上升,因为中国供应链会把短视频成本压到极低——现在已有纯产品展示视频20元/条,外模价格也会随供给增加下降。
当自营短视频的“单曝光成本”低于达人合作成本时,自营自然会成为GMV主力。但达人的价值不会消失:优质达人能提供“本土化视角”,这种基于本地生活的创意,国内编导很难想到——所以中小卖家的策略应该是:用AI做自营内容打底,用达人做“惊喜爆发”。
李西:AI不是稀释好内容,而是“精准赋能好内容”

琳琅智选总经理,海外达人机构负责人(北美深度签约达人5000名,合作达人超10万),A创深度用户,擅长通过AI+自动化优化达人营销全流程。
警惕“低质AI内容”的反噬,拥抱“精准测试型AI内容”
市场上有很多低质AI带货视频:比如“假医生推荐保健品”,画面有明显“仿生人感”,评论区满是“产品是不是真的”的质疑——这种内容虽能短期引流,但会损害品牌信任。我们的做法是“用AI做前置测试”:在达人寄样、拍摄的间隙,用Sora、出海匠等工具生成几十条差异化AI内容,测试三个核心问题:
①哪种达人画像(白人/黑人、年轻人/老人)更适配产品?②哪种内容方向(场景展示/痛点解决)收视效果更好?③哪个卖点(防水/便携)转化更高?测试结果会直接用来优化达人brief(比如“优先找25-35岁女性达人,重点拍‘泳池用音箱’场景”),让达人产出的原生内容更精准,避免“盲目寄样、无效拍摄”。
达人的不可替代性:“本土化视角”与“渠道健康度”
达人的价值分两点:一是“内容端”的本土化洞察,基于本地生活的创意,AI无法凭空生成;二是“渠道端”的健康度,达人账号的粉丝是“一砖一瓦积累的”,算法标签更精准,挂车视频的推荐权重比矩阵号更高。我们现在尝试“AI内容+达人渠道”的合作模式:找300多万“零GMV但有橱窗权限”的小达人,借他们的账号发布AI测试后的优质内容,佣金分成——商家节省样品成本,达人获得收益,我们则快速覆盖精准渠道,实现“三方共赢”。
不同层级的内容需求,对应不同的“AI+人”组合
小达人/KOC:用AI生成标准化内容,借号发布,成本5-30美金/条,适合批量铺量;
中腰部达人:用AI测试卖点方向,达人结合本地场景优化内容,适合做“稳定转化”;
头部KOL:AI辅助分镜、脚本初稿,专业编导细化创意(如场景设计、台词打磨),适合做“品牌曝光+大促爆发”;比如我们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培养编导,他们更擅长做KOL的高规格商单——这种需要“创意深度”的工作,AI暂时无法替代,而AI则能帮他们减少“找参考、写初稿”的重复劳动,聚焦核心创意。
AI是“机遇”还是“内卷”?答案在“怎么用”
从五位头部操盘手的分享中,我们能清晰看到:AI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选择,而是“重构效率与竞争维度”的工具——用得好,它是打破增长瓶颈的机遇;用得差,它才会沦为“低质内卷”的推手。
对于TikTok卖家而言,真正的破局点在于:不迷信AI的“万能性”,不忽视AI的“提效性”——让AI做重复劳动(找达人、写初稿、整理数据),让人做核心决策(设计情绪钩子、维护达人关系、判断市场机会),通过“人机协同”把“不确定的TikTok生意”,变成“可复制、可增长”的稳定事业。
未来,AI不会淘汰“做TikTok的人”,但会淘汰“不会用AI做TikTok的人”——抓住工具红利,聚焦核心能力,才是TikTok卖家的长期生存之道。

邀请码:AC1024
A创达人建联限时半年免费!从即日起至12月30日,通过A创官网注册,既可领取半年免费建联权益。A创愿意尽最大努力,帮助更多TikTok卖家以最低成本,通过AI自动化能力提升达人营销工作效率。
